
迦拿婚宴的啟示(一) 默然的事奉
唐崇懷
在加拿婚宴水變酒神跡記載中有三種人默然的在那裏,一點也沒有什麼突出,也沒有特別的表現叫人注目:一是新娘,二是來賓,三是門徒。在故事的記錄中似乎完全沒有提到他們,但明顯的,他們都做了一些當做的事。從教會事奉的觀點來看,他們雖沒做什麼,或做的不怎麼多,但他們的存在,竟然是不可沒有的。教會中也常有這樣的人,這種對神的事奉,可稱為默然的事奉。讓我們用點時間來看看:
一、新娘型的靜默事奉
看看婚禮中的新娘,在這段經文記載中,其實一個字也沒有提到她。但既然這是娶親的筵席,有新娘必是理所當然;就是沒提到她,人人都心知肚明,她必然在那裏。
她是眾人所注目的,眾人也是特為看她而來。她是新郎的寶貝,是大家歡樂的因素,也必是眾人關注的中心。
稍微瞭解一下猶太的文化習俗,
我們必會知道猶太人看來雖似乎是重男輕女,但實際上,他們仍是以母系為重。時至今日,猶太女子所生的人才是猶太人,若父親是猶太人,母親是外族人,只能稱為以色列人。
這其中要理當然離不了創世記三15“女人後裔的應許”。其實,在猶太人的婚禮中,新娘的重要性一般是大於新郎,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婚禮中可以不必提到她,因她本就是注意力的焦點;她的存在凝聚了一切的注意力,她是歡樂的因由和泉源。
在教會的事工和事奉中,誠然也有著這一種人。他們雖然默默無聲,但很明顯的他們畢竟是一切事奉和事工主人翁。許多時候,人是為他們而來,正是他們的存在,教會才會凝結在一起,各項事工能進行無阻;有如蟻后、蜂后將全群的聚合,成了大家的重心和焦點;他們的重要性常只能在他們不在時才能叫人感悟得到。假如來賓一旦察覺新娘不在,那種混亂當然是不可想像的。只是這種情景斷不可能發生,因為婚筵本就是為新娘而設,她也本就是因婚筵而有。她的存在成了神聖、優美、歡悅、平安和善良的象徵,讓人可以盡情的歡樂。這正是新娘的角色。
每個教會,都有些作新娘的人,她吸引了多人來教會,也成了大家喜樂的因由和泉源,更成了和平善良的象徵。只要她在,大家都可歡喜快樂,如同母后坐陣,相安太平。看來她什麼都沒做,但一切都可說因她而安然的完成了。
二、賓客型的歡樂事奉
本段記載沒有提到來賓。然而無庸置疑,婚筵必有來賓,而這個婚筵中來賓且必是很多。猶太人的習俗看婚禮為一件極隆重的事;除了一般需要歡宴七日外,他們還會邀請所有鄉人前來參加。猶大婚禮習俗中來賓有幾種:有被特請來的,有不請自來的,還有一些陪客,就是那些陪被邀請來的賓客。難怪在這婚禮中酒竟然會用盡。這個婚筵中來賓大致有下列幾件事值得我們思考:
- 接受邀請
他們都接受了邀請也都帶著歡樂的心來了;其中有因被請而來,有不請而來,亦有相邀而來的。總之,是都帶著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參予歡樂的婚禮。在此順便提一下,教會應當採取開放政策,如同這婚宴,凡願意的都可來。開放性的邀請是福音的原則。(賽五十五
1)。
很明顯的,這些來的人都有非常簡樸純潔的心態。猶太鄉下習俗,有婚宴應參與是理所當然。這種積極的態度是簡樸純潔的為人原則。教會事奉中我們也需要這種人,視參加聚會為必然,熱情參與又帶人來聚會,給教會帶來不可少的熱鬧氣氛,給教牧帶來積極的鼓勵,共同促成聖工。
- 與人同樂
這些人將酒喝光,表明他們盡情的飲喝,盡情享受,與新郎新婦同樂,這自然增加了婚筵的盛情和榮耀叫人家快樂。在一般的情況下,有了這種人婚筵才會有熱情歡樂。教會中信徒也當如此,聚會時應能有喜樂的心態熱情反映講壇資訊。積極的歡樂,同心的歡聚,敬拜真神,聆聽主道,這是神所喜悅的。大凡蒙福教會的征號無非是信徒的參與,而且是信徒歡樂的參與,教會也只有在這種氣氛中看到復興的景象和得勝的榮耀。
- 歡悅適應
管筵席的因水變成了上好的酒不滿而質問新郎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我想“最後才擺上好酒”這事不但管筵席的知道,賓客中知道的也當是不少。雖是如此,他們並無質問作亂,這是一種通融和適應性的配合。這種賓客可說是存有善意的賓客,叫主人心寬了許多。
其實,教會中信徒種種,若能從這婚筵中的賓客學到一些功課,教牧傳道的事務必會是容易的多了。教會事工常多遇困難,原因頗多,其中之一乃是信徒沒有激情不肯參與,就是參與了也不夠熱情,難有喜樂心態,更甚者乃是沒有歡悅的心,不能適應、不能通融。許多好事善舉會因信徒不肯配合造成教牧傳道孤掌難鳴,難成大事;就是成了大事還會因為過分注意細則,難於通融,反有怒言怪責。[1]但願迦拿婚筵中的這些賓客能帶給我們一點好的啟示和啟發。
三、
門徒型的忠誠事奉
迦拿婚筵中的門徒很可能是耶穌的陪客,他們除了與耶穌一同去赴席外,似乎沒有做了什麼事。但細心察看一下,其實,他們最少做了下列四件默然看不到的事:
- 細心的觀察
約翰的記載甚為詳細,這些門徒跟從了耶穌遵照了的吩咐:你們來看(約一39)也聽到主說:你們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約一50)就細心的跟隨、觀察。其實,門徒既然跟從了耶穌, 目的本就是要來看,來聽,來學,來同耶穌經歷一種新的生活。
在這裏他們跟耶穌去赴席。赴席的目的雖是飲酒歡樂,見證婚姻,但對門徒來說主要的更是要觀察體驗耶穌的言語、行為和生活。這神跡中耶穌和母親的對話;耶穌對傭人的指示和其他各人的動作,門徒都聽清楚,看清楚,也記清楚。為此,他們能肯定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個神跡,又說,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
此外,他們必是時而談論,得著肯定,增加記憶。所以在約翰年老寫作時,能記憶猶新,沒有批漏詳細的寫了下來。這是我們當學習的榜樣。
- 看見榮耀
許多時神作了大事,我們竟然沒看見,因為我們只看見自己,只看見我們想看的事,只看見目前所遇到的難處,只看見消極的一面。讓我們看看巴拿巴,
當他被派到安提阿教會視察時,聖經說,他到了那裏,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徒十一23)。這是一個好榜樣。人的問題常是不想看,也不看;即使看了,也常以檢察的眼光來看,只看到負面的事。巴拿巴不是如此,他看正面,看到了神的恩賜。門徒在這裏的觀察和記憶,不停留在酒用盡了的事上,竟然進而看到神顯出祂的榮耀,印證了約翰所說的,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耀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一14)。這是神同在的印證和記號。
- 信靠基督
信心不單是一種動作(activity),信心本來就是一個信靠的作為(an act of
trust)[2]。門徒不但相信耶穌所做的,還相信了他。
嘗了水變的酒是享受主的奇妙作為;見了神的榮耀,就不能不相信他,這是進一步的接受祂為主,信靠他為基督。今天許多人嘗過主恩的滋味,相信祂的作為,最終總是只渴望主的作為,響往神跡奇事和異能,並沒有接受恩主、沒有信靠真神;那都是不完全的信心。在迦拿的神跡中,門徒乃是看見了神的榮耀,接著是信靠了神。
神跡的目的不只是帶給人的祝福,也不是單為解決人的難題、救拯人脫離困境,而是讓人認識基督,相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人因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廿31)。門徒真是做到這一點。
- 記錄生命的道
門徒將生命的經歷記錄下來,也傳承了下來。在迦拿的神跡並沒講述門徒還做了些什麼。但從約翰福音這本書我們知道,很明顯的門徒是將他們所聽到,所看到在聖靈的默示下,都寫了下來。就因為他們寫了下來,我們今日才有福音書可讀、可傳。
就此呼籲教會信徒、教牧應當留意神在教會中的工作,將我們所經歷神的作為寫下來,留傳後人,讓神的作為有所傳承。 這正是教會中一種難有人知曉,默然的事奉。
有人傳述、有人記才有歷史。
歷史還需要人解讀、傳承。但願神在教會中興起傳述和寫歷史事蹟的人。讓我們的後代能知道神在我們這一代中所行的一切大能、奇事、神跡,能將榮耀全歸給神。
迦拿的婚宴早就過去了,那是神藉著耶穌所行的第一件神跡,顯明了他的榮耀,叫人信了耶穌。
這事蹟中的前文所述的三種人:新娘,來賓,門徒,他們似乎都沒做了什麼事,但各人竟都默然的在各人的本位和崗位上盡了當盡的本分。這正是生命事奉的好榜樣。原神恩待我們,使我們能在我們的位份和崗位上做新娘、作賓客、作門徒,默默無聲的事奉恩主、榮神益人。
2007年7月30日
香港,候機室完筆
迦拿婚宴的啟示(二)
從馬利亞看禱告的職事
唐崇懷
主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在迦拿婚宴水變酒的神跡中的表現,是信徒學習禱告的很好榜樣。
根據猶太人規矩,婚筵中有兩位協助處理婚筵的人,一位是婚筵時管理婚筵的人,另一位是在婚筵前準備各樣事務,而在婚筵時幕後管理內務的人。前者對外,後者對內。在一般文化隆重的筵席大都是這樣的。
從當時馬利亞知道缺酒的事和她有權吩咐僕人作事,可以看出她實在就是那次婚筵預備各樣事務管理內務的人。
管理內務的人除了要好好籌畫預備各項事務外,還得在婚禮時應隨時準備應變之策。那時馬利亞有極重的責任,婚宴時客人超過預算而缺酒當然是一種失算之誤,這是當然是馬利亞的責任。一般猶太人的規矩,婚宴缺酒不但會造成混亂,不歡而散,有失體面,賓客還可以要求主人再宴請一次。這麼一來,事情就大了。
當馬利亞發現缺酒時,在這危機中她並沒找理由推卻,也不一走了事,而是做了四件事:①面對現實、沉著應對,②告訴耶穌,③順服耶穌,④體會主的心意與主合作解決困難。馬利亞的這些反應真可作為我們面對危機的榜樣,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我們禱告職事的模範。
一、面對現實、沉著應對
世界本就沒有絕對完美的事。千籌萬備總有一失,錯失原是再所難免。但在錯失時如何應付才是人格和品德的表現。從馬利亞的話“他們沒有酒了”(約二3)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利亞對事態的關切也可看見她對在消極中的積極反應。對一般人來說,犯了錯、有了誤失,能推就推,能退就退,能掩就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馬利亞卻不這樣。在這危機中她並沒找理由推卻,也不一走了事,
她把這事帶到耶穌面前,告訴耶穌。這是一種面對現實沉著應付的正確態度。
二、告訴耶穌、聆聽主話
其實,從整個事件的進程和記錄中我們大致可以知道,馬利亞不但告訴耶穌,
而是只告訴耶穌。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當時馬利亞慌慌張張地告訴了別人,那麼恒可能婚筵不即時混亂才怪。
在這種情況中,人的常情反應有三:第一,聽到不好的消息,必會彼此相告。大家一知道酒用盡了,有些人就會不再喝酒,歡樂的氣氛就會即時消失;
第二,有些人一聽到酒就要用盡,更會有些人很快快地將尚存的一點痛飲了盡,以免向偶;第三,還有些人會幸災樂禍,趁機滋事,這麼一來,場面當會不可收拾。
教會許多事務處理不當,其中原因之一乃是有些人不小心,困難中隨意傳言,說了一些閒言閒語不造就人的話。當我們在危機中,不懂處理,不會禱告,告訴耶穌,那麼就會給魔鬼留地步,給教會帶來混亂。
馬利亞告訴了耶穌,耶穌雖沒應允,但竟然還是給了她提示性的回答。主耶穌的回答:婦人,我與你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雖無輕藐之意,但明顯的是一種定位性的宣告。馬利亞在聆聽之餘,竟然聽到了弦外之音。這是我們應當好好學習的榜樣。
三、學習順服,委身恩主
禱告是告訴耶穌、交付耶穌,不是催促耶穌。看看耶穌對馬利亞的回應,婦人,我與你有什麼相干?這句話非常直截了當。其實,從祂的話中我們看到了三件要事:①耶穌為自己的定位,顯明祂是一切的主宰,②從他所說的話,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可以知道他早知道發生的事。 ③這句話也顯明祂會在他的時候,應允所求,④這句話帶有弦外之音,他對馬利亞有所指示。
這一切都可從以後事情的開展中看的清楚。前文已略述馬利亞幕後管理婚筵的人,她對筵席裏的各事有足夠的權威,可吩咐用人,又是耶穌的母親,但在這一切上她仍然不能吩咐主做什麼事。在家裏她是耶穌的母親,
耶穌用“婦人”以此來稱呼她,這是長大了的兒子在公眾前對母親的稱呼。表明兒子的獨立地位和身份。
在這裏聖經含蘊更深的意識。
今日好多信徒,特別是那些以人為本的信仰和禱告,自稱禱告不但是告訴神、祈求神,更是追討神的應許,吩咐神做事;還有一些人更是愚妄的想用禱告催逼神做事,控制神,要脅神為人做事。對這種人耶穌的回答非常中肯:婦人,我與你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約二4)。這句話說明不論您與主有多親,又多深的關係,耶穌仍然是主,
不是你的下屬。
這句的英文國際版譯文原意更為貼切。
在那裏,耶穌的回答是:婦人,
你為何將我捲入你的事務中。這是很明顯的指出禱告絕對不是責任的推卸,主似乎是對馬利亞說他的酒用盡了,你告訴我是好,但你有你當作的,我會做我要做的,你的議程不當是我的議程。耶穌的拒絕不是一種斷然的拒絕,而是帶有提示的拒絕,要馬利亞去做當做的事。
許多時候一不謹慎,我們都會在敬虔和敬虔的表態中陷入了宗教的敗筆,以宗教和宗教行為作藉口、推卻責任,這是主不能允許的。從馬利亞的回應我們不看到馬利亞的順服,也看到了馬利亞瞭解主的提示,她即刻很順命的照著主的提示做她當作的,使用她的權柄吩咐僕人說:他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僕人最後也真的照著去行了。
看看今日的教會,當我們的建議不受接納,當我們的禱告沒有即刻得著應允時,我們豈不是常翻了臉,生氣地走了,不然就是採取消極或不合作的態度,更有時站在敵對的立場攔阻聖工,和馬利亞相比之下,真是有天壤之別啊。
其實馬利亞能在禱告不蒙應允時仍然沉著順服,又可看到主的提示,這絕對不會是偶然的。看看馬利亞的經歷,她真是一位能觀望主作為的人。當天使向她問安,宣告她為蒙大恩的女子時,她聽了主的話就反復思想;當耶穌出生後,牧羊人照著天使的指示來敬拜,又將這事傳開時,她也把這事存在心裏反復思想。(路二19)當耶穌十二歲在聖殿中與教師對話時,她趕來了,耶穌的回答說:“豈不知我當以我父的事為念”,馬利亞雖不明白,但聖經說她把這一切事都存在心裏,(路二51)這一切的一切顯明了馬利亞是一位尊主為大,以主為榮,將主的話藏在心裏的人。當一個人沒有主的話,又不將主的話藏在心裏,他的禱告不單不會有好的果效,更不會在主的回答和不應允中,體悟神的心意,也看不到主的提示,最後必是心中不滿,不服,憂憂愁愁的走了。禱告的前提是信心的要決,是有神的話,常把神的話存在心裏,唯有她比我們能忍耐,等候和順服。
馬利亞的順服,從她對僕人的吩咐裏看得非常清楚。順服不單是聽話,而是積極的應用自己的所有恩賜、權柄和機會為主和主的事工準備鋪路,與主合作解決困難。正確的禱告是歡樂的參與神的作為,裝備自己成為彰顯神榮耀的器皿,禱告不是要神的工作而是以謙虛的心等候在神面前,對主說:主啊我當做什麼?(徒二十二6)又在主吩咐我們之前為主準備一切。這種人不能不見到神的榮耀,更可在主顯榮耀之後信心加增,得著主的交付!
禱告的職事看來容易,其實並不簡單。正因為基督徒的禱告不是出於人,
不是出於無奈,不是依靠人,更不是歸於人的人本性的宗教行為,而是本于生命與創造主的結聯的必然和神聖的信仰行為。為此,禱告應當本乎神的話語,就是那神所賜、我們所信,又存在我們心靈中的純正道理的規範,神的真道,作為神的女兒,神的僕人使女,我們應當按照聖經的真理好好禱告,好好教導信徒如何禱告,不是要催逼神而是等候神,順服神,讓我們能體驗這位又真又活的神,回應祂的呼召,更能積極的有份和參與祂的作為和榮耀的彰顯。
2007年6月17日,印尼,瑪琅
迦拿婚宴的啟示(三) 教牧事務通融原則的應用
唐崇懷
在一般處理矛盾和難處事務中,妥協和通融常被視為大同小異,都不是很好地方法,但若能稍微思考一下,兩者仍有分別,不能混為一談。妥協應當避免,通融應當善用。
想一想在教會矛盾和難處事務的處理中,我們常會看到一些屬靈的人竟會為了一些芝麻小事,爭的面紅耳赤,各持一方,不歡而散。聽起來像都說是為了原則,強調堅持不可妥協。然而追根究底,其實常全是人事問題和個性問題,造成了水火不能兼合、鬧得各行其路,分道而馳,不肯通融,常叫旁人難過悲痛,真是莫明其妙。
當我們細心察看約翰福音迦拿婚宴水變酒的事蹟時,我們大致可以看到所記載的幾種人中,在處理事務上的一些通融原則,實在很有意義。在此提出作為共勉。
一、賓客的通融
向來婚筵應當隆重、宴客不可草率、有規有矩本是應當。來賓太少,三三兩兩,不夠體面;客人太多,酒食不足,有失禮儀。但是就在這個婚筵的進行中,酒竟然用盡了。姑且不說是誰的錯,單就酒用盡這事,大家若無通融遷就的心,必會造成亂局,彼此指責,不歡而散。
依照猶太常規,本是先上好酒,等客喝足再上次酒,此次竟是倒序。雖是意外,又是神跡但還是難以說清。若要吹毛求疵,追討責任,必會是得理不饒人,多少相吵一下,也會是亂劇鬧場。這些當然都是可以理解。然而喜事上一有這樣爭吵,就是有理由,還是見不過去,無理取鬧,大可不必。其實世事本就無常,若是不能通融,很難不生事結怨。能忍一時,必會海闊天高,自有天地,倒可結緣融融。在此賓客能由通融了,大家皆可歡喜快樂。
二、主耶穌的通融
酒既用盡,最好解決的辦法自然是快買酒去。然而,此景此場,買酒必是不大可能,就是有錢,也未必買得到。這時若不得已權將餘酒充淡,或這倒水進入用過酒缸,搖一搖多少還可有些酒味,不得已時或可權充劣酒,混過眼目口味,解救一時之急。但是這麼一來,豈非妥協,有傷大雅,萬萬不可,遺臭久遠,絕對不是解決辦法。然而,就在這時耶穌叫人用潔淨之禮的石缸裝水變酒,解決大難。此舉雖是神跡美談,但若要追究還是大有理在。在此恩主耶穌,以大師為重,坦然水缸充作酒缸,將水變酒完成神跡、榮神益人。
根據考查,猶太人潔淨禮的規矩,這些石缸裝水是為洗手洗腳之用。一般是搖水倒水給客人完成潔淨之禮,水缸全是乾淨無汙。以當時情境來看,客人必是陸續到來,個別行完潔淨之禮。用過的石缸大致水都用罄,可作他用,也是無妨。此時用來裝水變酒,雖反常規,但在這緊急時刻當然無妨。若是遇到俗儒,不食不方之肉,墨守成規,既無酒缸,不便變酒,先要僕人找來酒缸,再來裝水變酒,那麼客人可能已早不急待,不歡換而散。在此耶穌能不拘泥死板,墨守成規,而反能善以通融,以潔淨禮石缸裝水,及時變了好酒。竟成美談。可見人能通融就必會在通融過程中看見成全神的榮耀。
從神學的觀點來看,這一切事原都有神美意的巧工安排。本來約翰福音中記載的各個神跡都有特殊神學含蘊意義,不但解決當時窘境,實是帶有神聖啟示,宣明耶穌是基督,祂是舊約所啟示的彌賽亞,是那位神所差來,不但解決人的難處,更是延續了神在舊約的應許,借著潔淨之禮成全神的救恩的恩主。我們在此暫且撇開神學蘊意不談,當就耶穌看到這些水缸,就用這些水缸裝水變酒一事上,大可看到主作事會有很大的伸縮性和通融性。換過當時的拉比,事就不會那麼簡單,也不會給人這些方便。難怪恩主耶穌曾會說:我的軛是容易的,我擔子是輕省的。註(太十一:30)我們若能見就通融,看來是不得已,只要存心正直,不存私心私意,大可看到,凡事都有神的美意。冥冥之中都有勝的安排,我們都可柔和謙卑,心靈得享安息,看到神的美意成全。(太十一25-30)
其實,再看看耶穌在世時一生的工作和事奉,祂向來全是處處遷就通融:伯利恒客店既無地方,他可降生馬槽;炎日無陰,也可在井邊和撒瑪利亞婦女談道;本被派前往尋找以色列迷失之羊,但仍可遷就迦南婦女的懇求;雖早起勞碌到晚,還肯夜裏接待尼哥底母;被人非議不怕于稅吏罪人同桌,又可接納犯罪婦女的擦腳、更肯接受一般婦女的生活財務支助。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我們的主的屠破和超越,祂雖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尚能通融遷就,何況我們。凡擔教會事工的人,應當好好自省自勉。
三、新郎的通融:
聖經說: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那裏來,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他便叫新郎來,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約二10)。聽來講話的口氣頗重,大有怪責之態。其實,他本來也大有理由可以生氣,原因多多。歡宴進行到了如今。他還可以一嘗即知是好酒,表明他很清醒守職,筵席過了許久仍然未失鑒辨之識。既然守職,即當受到尊重。家裏既有好酒竟然沒先讓他知道,有犯常規,大有欺上瞞情之嫌。當然應當先弄清楚,今日若不弄清楚,改日事傳了出去,必給人誤解歸罪失職,這樣的事是如何交代,如何承擔,以後可能再也沒人請他當主管。為這緣故他當然有權叫了新郎來問罪,在他看來,這些都是原則問題,敬業精神,不能妥協。
說到這裏,想到筆者曾在國內看到一條新聞:南京一老幹部清晨公園散步,急於小解,身無分文,忘帶小幣一毫,竟被廁所守漢拒於門外,撇出病來。舉告上級未能得逞,因條文既然明確規定凡如廁者都得先付一毫清潔費用,既無一毫,不得入內,頗有理由。這樣做法,法理可容,人道何在。其實,人情所在,給人一點方便,遷就通融,未必妥協。即使小毫一枚,後果可大可小,敗事在人,可究可鑒。
筆者曾在教會處理一事。教會建堂期間,建委主任氣高淩人,眾人深怨在心。建堂過程,檔手續有所忽略差誤,華麗禮堂,既已完成,檢收移交之時,有些人乘機提出責問,想給該建委主任難堪,學學謙卑功課,竟然窮打直追,得理不饒,結果幾乎全盤翻倒。當時筆者身為長執堂委主席,沉著氣、坦然承擔錯誤道欠謝罪,提議暫時通融遷就,禮堂先行接收,感恩獻堂,即入崇拜。待半年之後再行追責。蒙神恩眷,此項建議竟得大家同意,及時可免一災。事過半年,大家已浸沒感恩、敬拜、融和、歡樂之中,盡都忘記前嫌,那會還有心爭長論短。如此得免一場浩竊。
聖經士師記中,基列人以弗他大敗亞們人後、戰捷歸來,以法蓮人因前未受邀參戰,興師問罪,終遭殺身之禍,四萬二千人無故喪命,真是可作警戒(士十二:1-6)。為此,一般原則認定,教會事務雖決對不可妥協,但大都可以通融,以免給魔鬼留了地步。
當然,那位管筵席的即使真是受了委屈,也大可不必當時即刻招來新郎責問,其實若能忍過一、二日,以後再作追究還是不遲,那時水落石出一切責疑都可冰解,因為當時酒從何出來,連新郎也不得而知,竟然會有好酒,他自己可能還在納悶。當時新郎能忍住氣,真是善舉,也是美談。叫人歸榮耀於神。
教會信徒工人,形形式式,背景、文化、教育混雜異常,處理事務雖有慣常實例,我們也都同意處事不可妥協,但無一事不能通融。妥協通融之別常是一念之差,道德、信仰。價值一概不能妥協,其他人事事務皆可通融。通融者有宏觀,顧大體,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不拘小節,大事不弛,秋毫細察。只要不存私心、私議,必能棄小以成大、舍已以全人,如此雖未必能建大功,但絕對必可免小罪,榮神益人。
二○○七年九月三日 美國 羅省國際神學研究院壇信息
迦拿婚筵的啟示(四) 僕人的事奉
唐崇懷
談到僕人,一般人只在事工範疇上來談論,較少將它和事奉扯上關係。因為僕人與主人的關係畢竟只是勞資之間的關係;
是一種離不了交易、利害、體制和例行公事的關係,也是一種生活的上必須關係,不當與生命的事扯上,免得混亂。這是一般現象,是西方社會經濟的基本交易單元之間關係。但是在東方人的社會和文化裏,僕人是乃家裏的一分子,特別是在東方家族文化的情況下的主僕關係。
它不會單是勞資之間的關係,而是生命和生活交雜的有機關係。舊約聖經中,家裏的奴僕人當與兒子一同看待,這也是東方宗族文話的必然法例。這樣的關係,不再單是工作而是生活和事奉。奴僕是全屬於主人,他的一舉一動,生活起居也全在乎主人,全依靠主人,所得也是全歸於主人。這救是神的兒女和僕人應有自識和自覺。筆者早年曾根據這種認知架構寫了一篇小品專述此事[3],在此不再贅述。
本文乃筆者在整個教會事奉講壇資訊系列的文脈下,根據迦拿婚筵中的一些人物來看看教會中事奉的人當有的心態,與大家共勉。
一、僕人的當有忠誠的事奉
忠誠的一般理解是生活和工作上的忠實、誠信;是指對事、對人無可指責,問心無愧。若對迦拿婚筵中的用人的表現做點深層的分析,就可給我們一些更真切的啟示,讓我們體會、理解忠誠的真義。
- 忠誠的事奉是對事,不對人
一般來說,講到忠誠的時候,人都會把事和人分開,專講道對人的忠誠。其實,對人的忠誠叫忠貞。中國人常引名詩節婦吟作為忠貞的典範,祥錄於次: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裏。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詩雖常被喻為節婦之典範,其中所矜誇的是舊禮教中所講的從一而終,節婦不事二夫的理念。其中的表態也很明顯的是對人不對事,這也就是舊禮教中所提倡的從一而終,節婦不事二夫的理念。
其實這是一首具有雙層面內涵的精品。在文字層面上,它描寫了一位忠於丈夫的妻子,經過思想鬥爭後終於拒絕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婦道;在詩的背景和喻義的層面上,它表達了作者忠於朝廷、不被藩鎮高官拉攏、收買的決心。以節婦喻忠臣雖不甚恰當,但還可理解:節婦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然而,真正的忠誠和忠貞,要理不應在夫、在君,而應是在於正義和真理,應當有所明辨。在基督教倫理學的探討中,這種忠貞大有商確的必要,因為忠誠若單對人不對事,不對正義,其結局必是非常可悲的誤事誤人。
歷史範例多不勝舉,梁啟超之于康有為、張學良之於蔣介石是為二例,都是一念之差,坐失良機,成為歷史罪人悔恨終身。這些都是忠於人不忠於理的敗筆。可榷可鑒。
在加拿的婚宴中,耶穌的母親對用人們說,“他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這些用人大可對馬利亞說,我們只聽你的,你是主管,耶穌是誰?我們不能聽他,我們是從一而終。還有,若是你真要我們聽他,我們只能作給你看,作作樣子,敷衍了事。
但是這些僕人並不如此,他們全遵馬利亞的吩咐去做了。你既然叫我們遵他而行,我們就遵他,更是完全的遵他!
筆者事奉多年,常為教會事工仍常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況而悲歎。領導換了,下屬對新領導諸般為難,推三推四,誠然是一種對人不對事的陋俗。難怪一般企管制度,不得已,在新人上位之時,常要求下層僚屬一概全辭,再由新主管重新派立,以絕後患。雖是例行公事,但畢竟果效斐然。
為此,我們應當記住教牧作為神的僕人,應當不是對人的忠貞,乃對是神所派定的人、所賜的職份、對真理、對事務的忠誠:凡事尊主為聖。此外,凡不照真理的事,就是上司是如何敬愛,仍得學習伯拉圖之對蘇格拉底原則,“吾愛吾師,更敬真理”,又如韓愈,以道為師。因為,若背道而唯師是尊,必終會敗壞聖工。唯尊道為師,才可免禍患。
當主叫這些用人將缸倒滿水時,他們就遵主而行,因為那本是當作的事,也是神跡顯明的先抉條件。
- 是盡力的事奉
聖經說,主只吩咐用人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在此我們也可學到一些功課。
因為這裏特別概述每口石缸可盛兩三桶水。讓我們想一想,到底他們倒了兩桶或三桶?答案必是兩桶不壞,三桶更好;三桶是滿,兩桶不可謂之不滿,未必失職.
筆者教書多年,學生每逢問及作業應寫幾頁?規定本為10頁到15頁。但收到的作業多是10頁上下,罕有15頁以上者。責問學生之時,回答竟是要求既然10至15頁,10頁何嫌?
再那一例:美國餐館點菜上湯之時必問杯裝湯(cup of
Soup)或碗裝湯(Bowl of Soup)?杯小碗大,二者價錢相差五成。但實際上,若要來一杯湯,倒入空碗即成一碗湯。因一碗可盛一杯到一杯半湯,雖內容只一杯但裝於碗裏即可謂一碗,此乃常理,難以厚非。
當耶穌叫僕人裝水,若只倒兩桶亦難於厚非。水缸既然可盛兩三桶,三桶謂滿,兩桶怎可嫌缺。但是若要倒到缸口,非三桶不可,很可能還得三桶半,寧超過而不應不及。此乃忠誠之舉。
其實,商人買賣,為人忠厚,乃在乎足斤足兩,是為誠信。作主聖工,若有事奉心態,決不會兩桶,應是三桶,可能的話更是三桶半。這是一種正常心態,討人喜悅,受人敬愛,蒙主悅納。
- 沒有怨言,彼此鼓勵
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用人乃多數的,主對用人們說,將缸倒滿水,他們就倒滿了水。俗語說,人多好辦事,但事實證明,在企業管理中,特別是勞力的事,人多難辦成事,所謂:一人挑水,二人扛水,三人沒水,乃是一般事實,無庸置疑。
忠誠的事奉是沒有怨言,亦是不相推卻的事奉,相反的乃是能彼此鼓勵完成善工的事奉。六口石缸大家一同作,轉眼就可做完;若推三推四,到筵席結束,只怕還在等倒完水。
此外,在此特記述六口盛水石缸[4],大致原因有二。其一必是來賓眾多,其二必是水源不甚方便,先預備多一點,以應臨時缺水之急。為此,當主叫他們將缸倒滿水時,僕人大可推辭,懈怠一番。何況還不知道這倒底是為了什麼?有何意義?多多少少做個樣子,倒些水,敷衍即可。然而,這些僕人並不如此,他們倒是不辭勞苦,忠誠作事,既要倒水,雖是水源不甚方便,仍然即刻去行,並且還倒滿缸,直到缸口。這真是一個大好的榜樣。
二、僕人的當有順命的事奉
僕人的事奉除了忠誠,對事盡力而為,不發怨言,彼此激勵以外,還得有絕對的順服。這是蒙福要決。
- 順命的事奉當先認清主人是誰
順命當然是僕人的要素,但順命絕非盲從。這些僕人對耶穌認識有多少,不得而知。但這事既然是主在加利利所行的第一件神跡,僕人們當然還不認識耶穌是誰?但在此,主管馬利亞既然吩咐了,亦授權了,這人的權柄是應當接受。這麼認定了的才會遵他而行。這是一種原則。
耶穌在世之時,對法利賽人多雖有責備,但仍然明顯教導人說:
他們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們所吩咐的,你們當遵守。就是當保羅被提問非難時,尚且說:不可譭謗百姓的官長。”(徒二十三5)這一切誠然說明了,職位的重要性;也說明了人不可以在職位人的行為不檢為藉口,推辭不行當盡的本份。順服未必是對人的尊重,但絕對是對在職者、對職位、對權柄的尊重。
在企業管理上,權柄乃在於職位。雖然在職的人不應以職位為尊,但人人仍然應當尊重那職位,不容侵犯。在下的人應當尊職不尊人,尊權、尊理不尊人。這些都是事工原理不再贅述。在職的人既已施令自當順命遵行。
二戰結束,韓戰期間聯軍司令五星上將麥克亞瑟自持戰功,不尊總統杜爾門之令,終被撤職,貶為庶民。
這事竟成軍紀重大功課,乃為一例。一個不順命的人無論位份多高,理由多足,仍必自食苦果。
作為僕人應當認清主人,順服在位者的吩咐。
- 順命的事奉當聽清吩咐
認清主人是誰是先決條件,聽清號令是完成事務必然的要決。在此,主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水。不但倒水,而倒滿水,他們聽清楚耶穌的吩咐也就去照著行。
許多時候我們聽是聽了,但未必聽得清楚,為此我們也就作是作了,但做的不完全,不乾脆。以色列人,亞幹,掃羅王都在這事上失敗了,他們遵行了神的吩咐,但不盡力遵行,結果所遺留下來卻竟都成了他們的陷阱和敗筆。亞幹留下了必滅之物(),以色列人為人留下了筋下的刺(書九章),掃羅王因亞甲王被神棄絕(撤上十六:17-23)神吩咐以色列人要細心聽他的話,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的事奉他,因為心懷二章的人不要從主那裏得著甚麼,在他一切所行的事上都沒有定見(雅一:7-8)。想一想,這些僕人若倒是倒了,但不倒滿,會有什麼後果呢?水變酒的神跡還會會成為歷代的美談嗎?
- 順服是體會主人的心意
在此,主只對他們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把缸倒滿了水,直到缸口(up to the
brim)。“把缸倒滿了水,直到缸口”
這是說,他們做到了,並做的越過他們所當做的。這種人是真正體會主人心意的人。真的順命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種真誠的超越。
保羅提到馬其頓教會信徒的奉獻,這樣說:“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是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的捐助”(林後八:3)。這是因為他們深深的體悟了主的恩惠,主的心意。保羅本身何況不是如此(林前十五:10)。主的工人除非能深深體驗主的恩,不然必會斤斤計較,不會竭盡心志要討主喜悅;為人做事,決不會把水倒到缸口,讓主的榮耀盈滿無遺。
我們的順服若只是例行公事的順服,怎能稱得上是忠心的僕人。我們的主來到世上的時候,他是樂意照父的旨意行。(來十9)我們也當學習詩人,往主的命令直奔(詩一一九:32)在神的命令裏自樂。(詩119:47)
三、
僕人的當有信心的事奉
當主對用人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時,用人即刻舀了出來就送去了。這不是盲從,也不是膽量;這是信心。信心的事奉有下列表現。
1.信心的配搭和合作
在此我們或許可以商榷一下,到底倒水和舀水的用人是同一種人或不同人。倒水的用人只知倒水,他們只是知道這水由那裏來。很明顯的,他們知道這只是一般的水,但這時主竟然叫用人舀出來送去給管筵席的,倒水的只知倒水,舀水的人只知舀水,但更知倒他們舀出來的水已是美酒。
一般來說,倒水的是作粗工的,舀水的是跑堂的,是比較有體面的工作。其實,在教會的事工中,也常有這兩種人:倒水的和舀水的,在內和在外的,粗俗和體面的,二者都應當能彼此配搭合作。
我們做的是信心的工作,是因信靠順服恩主而做的工。我們的主有最好的計畫和安排,祂是按各人的恩賜分配工作給人,有給五千,有給兩千,也有一千的,雖是本著祂的主權和旨意派定事工,但亦按著各人的才幹恩賜,絕對公平,無可厚非(太廿五:14-15)。我們若對主人沒有信靠順服的心,必會中了惡者的詭計,落在苦膽、愁恨和苦毒的怨恨中,埋沒自己,妒忌別人,怪責恩主,不肯合作。這是僕人應當小心謹慎的事。
- 信心的操作
耶穌說:現在可以舀出來。到底水何時變成酒這不甚重要,只要舀出來的時候已是美酒就可以。其實,看著神的作為和人的經驗,以色列何曾不是
“腳一入水"才看到約但河下流的水全然斷絕,下河走幹地(書三:14-17)。以斯帖豈不是忘記生死,穿上朝服對殿站立,王才向他伸出手中的全仗召他入宮嗎?(斯五:1-2)。這都是信心的操作,信心是不憑眼見,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十一:1),是絕對的順服,遵照主的話而行。主既然叫我們舀出來,就舀出來,就在那時你會知道舀出來的水竟是經得起驗證,叫管筵席者驚奇的上好美酒,顯出了神的榮耀,增進了人的信心。
- 信心的享受
舀水的人未送給管筵席前自已有否先嘗嘗那水變的酒,不得而知。但從約翰的記載特別說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這句話大致可知他們就是未嘗也嗅到了。這是一件服從主吩咐的人的一種特權,也是一種享受。能順服,有信心,必會先有供應,先得享受,作長子,得加倍的福份。
- 得體的事奉
舀水的用人將最好的酒帶給了管筵席的,並未得著稱讚。這酒雖是好的酒,擺上了,但酒畢竟豈不是他們變的。他也許會因此可沽名釣譽,但相反的,他們若一旦自逞尊榮,倒會招來多大怪責。因為倒頭來,他們只是舀水,是端上好酒的伺候者,正為這緣故,耶穌會說:“僕人照所吩咐的去作,主人還謝謝他們嗎?這樣,你們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路十七:9-10)。這種心態才是合宜得體。
作主的僕人,應當劄實、謙虛,
又當得體(modest).因為舀水的用人除了舀水以外,並沒有做什麼。但神跡竟然因著他們的聽命和忠實,得著了肯定和榮耀。唯有在這樣的事奉中,神的聖工才不會受攔阻的事工,才會得神的悅納,神榮耀的本體才不會受虧損。
看看今日的教會,好多教牧做久了倒無形中成了教會的二主子。他們比恩主耶穌更為炫耀威風。既然一切都是領受的,曾幾何時這二主子倒比主子兇猛得多了,以施予者自逞。
讓我們當學這些僕人,倒水的倒水,舀水的舀水,各人守住自己的本位,凡事做的得體,謙虛自在把當做的做完,讓主得著最高的榮耀。
能如施洗約翰,慢慢的從眩目的光圈中隱退,因為婚筵中的新娘、新郎,主耶穌和他的母親,還有那貴賓才是中心人物,我們這般事奉的人,充其數也只不過是倒水舀水的人,充其量,最多是那些無名鄉下雜工,有幸參與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當何感激。唯有在這種認知架構中我們才能作神所喜悅的工人。
迦南的婚筵早也過去,但那裏所行的水變酒神跡已在教會歷史上一而再,而三的重現,顯明神的信實和恩慈。我們這些教牧也被這操作,在此可從這些微小的人物中,看到自己作為倒水和舀水的人,竟然蒙恩,又分參與了這第一個神跡。為此,
讓我們更貼近基督,學習基督,住在神的家中,凡事當以神的事為念。(路二50)
無論如何,畢竟是祂找到了我們,又分派我們去作倒水舀水的人。既然是如此,讓我救們歡歡樂樂來去倒水,去舀水,去完成神所要作的神跡大工,將福音榮耀生命的光放射出來,叫人信心加增。
總之,我們是主的僕人,但是到底我們又是怎樣的僕人?